廣義是從圖像學進一步分析視覺藝術作品的意義,考察傳統圖畫的圖式(motifs)及其歷史的、文化上或社會的意涵。狹義地,指圖像(符誌icons)和其特定題材的探究。
圖意學/圖像解釋學(Iconology) 是德裔美籍藝術史學家潘諾夫斯基(Erwin Panofsky,1892~1968),創建的藝術史理論與方法。
圖意學/圖像解釋學(Iconology)的解析,是對同一主題的相關作品、圖像、圖式的歷史演變、風格特色或社會習俗、文化,加以排比分析、考證描述、歸納詮釋,作不同程度的分析理解,分為淺初、延接、深意三種層次:
一、前圖像描述(Pre-iconographical description)最初的或自然的主題—對圖像、徽誌或圖式等形式/形象的1.外在事實意義(factual meaning),作初步的描述。並對其中2.所表達的意義(expressional meaning),歷史的、社會習俗的表達方式與形式演變風格,作淺顯的觀察描述。
二、圖像學/圖像研究(Iconography)第二的或傳統的主題—對同一主題的作品、圖像、圖式,延接與其相關故事、寓言等的文學知識、特殊主題和理念,收集整理,描述其性質,分析歸納其類型的歷史。
三、圖意學/圖像解釋學(Iconology) 內在的含意或內容(intrinsic meaning or content)作深意綜合詮釋—透過第一層的圖像前描述和第二層的圖像分析,進一步要了解一件藝術作品的內在意義與內容,需要與該作品相關的國家、地區、時代背景、文化特性以及藝術家作品的風格等等,作綜合的、直觀的觀察與詮釋,對該作品的文化表徵或象徵的歷史,作出系統的解釋。
[圖意學 iconology(編號300054235)]。《藝術與建築索引典》。http://aat.teldap.tw/AATFullDisplay/300054235(2024/11/22瀏覽)。